close

江蘇五位女性文藝工作者:文藝創作者要傳遞出時代聲音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新的時代,文藝傢如何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已成為文藝工作者思考的一個共同命題。正值三八國際婦女節,孫曉雲、魯敏、李亦潔、任潔、徐新華等五位江蘇的女性藝術工作者,從女性藝術傢的角度,談論藝術與人生、社會、人民的關系——

孫曉雲 讓文化滲透到人民生活每個角落

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著名書法傢孫曉雲接受新華日報記者采訪,從一名女性藝術傢的角度,談論藝術與人生、社會、人民的關系。

從3歲執筆學寫字,60年來孫曉雲的人生與書法緊密相連。作為當代女書傢,她富有創見地將書法與中國傳統女紅聯系在一起,提出瞭“書法女紅”的說法。在她看來,書法如同做衣服、編織、做飯一樣,都需要一股“靜氣”。這使得她寫字時像繡花一樣精雕細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論是一個小勾的微妙角度,還是一橫一豎間的關系,她都會仔細考量,以求得藝術表現的極致。

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傢,孫曉雲將女兒、妻子、母親的身份,同樣視作自己的“本職工作”。女兒上中學前所有衣服,都由她自己親手縫制。在傢照顧老人,她也親力親為,會親自給老人做飯、理發。正是這種充滿人間溫度的傢庭生活,默默涵養瞭她的心情,也讓她的作品充滿瞭向上向善的人文關懷。

2017年,《中華國學德育經典》系列叢書出版,5部經典近7萬字,由孫曉雲花瞭3年時間,一絲不茍地以小楷書寫。今年,她正籌劃創作中國歷史上的傢風傢訓。她說,“弘揚傢風,傳承文化,婦女是十分重要的踐行者、推動者。我來做這件事,最自然不過。”

孫曉雲認為,在當代的文藝創作中,女性藝術傢大有可為。“現代社會,女性有瞭更高的地位,更有很多與生俱來的特性有待發揮,比如周到、細致、耐心、有親和力等等。”但她同時認為,在書法創作的方向和思想上,沒有性別之分。比如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比如堅守文化自信、以書法凝聚傢國情懷,這些都是超越性別、地域的共同情懷。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人民生活的每個角落,是孫曉雲堅守的追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她說自己願意做一顆小雨滴,在這個新時代的春天裡,通過書法的傳承與弘揚,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魯敏 小說傢不能關上門做“溫柔敦厚”

從早期描摹鄉土人情到關註“人性暗疾”的城市書寫,再到近作《奔月》記錄急劇變化時代中都市人的精神狀態,魯敏說,“我很想收藏‘人’,人性、人心、人的傷疤、人的靈魂……文學的核心就是觀察、探究和書寫人的境遇,人間的喜怒哀傷、悲歡離合、美好與憂傷。這正是我理解的‘文學的人民性’。”

身為女性作傢,魯敏把對人的關註與女性獨特的觀察視角、生命體驗融合於自身的作品中。《奔月》中,魯敏塑造瞭小六這樣一位反抗庸常人生、勇敢尋找自我的女性,從中可以窺見作傢自身精神探索的投射。魯敏認為,不同性別視角的差異與特色,構成瞭豐富多元的文學作品,但不必把女性作傢作為特殊的一類群體,“不論是男性作傢還是女性作傢,他們對現實的關懷是一致的。”近期,魯敏打算以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監控攝像頭為題材創作短篇,“我會從一個社會人的角度去探究、觀察、思考。”

近年來,魯敏的創作越來越具有現實性和現代性。她對記者說,小說傢不能架空現實,關上門做“溫柔敦厚”,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與不斷成長的內心自我,兩者之間會產生化學反應,會沸騰,會沉淀,也就不斷有新作品的迸發與生成。“在城市裡,大傢看起來都很光鮮,荷包鼓起來,房子多瞭幾套,但人們的內心世界有著怎樣的變化?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自己就是人海中的一個個體,也是人民中的一員,我的所寫所思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這個時代的投射。”

從25歲矢志寫作,在《收獲》《人民文學》發表大量作品,到榮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如今,70後魯敏稱自己“仍在路上”,享受著寫作的緊張與快樂。她透露自己的下一部長篇會是現實主義題材,她坦承自己更醉心於對個體生命的關註,希望這種“小”的審美可以達到與“大”相媲美的高度。

李亦潔 與時代同行,讓京劇永葆青春

利用三八婦女節的半天假期,下廚為愛人燒兩個拿手菜,晚上相約看場電影,對普通人而言,這樣的願望不難實現。但今年,李亦潔恐怕又要對愛人說聲抱歉瞭。“《鳳還巢》馬上要有三場惠民巡演,《青衣》月底還要去北大演出,排練任務特別重,隻能委屈老嚴啦!”

對於妻子的忙碌,身為老生演員的丈夫嚴陣不僅不嗔怪,還很理解,“這麼多年就沒看她閑過,不是在排練,就是在去排練的路上。”考慮到北方天氣幹燥,嚴陣還特意為妻子“海淘”瞭一款面霜。

接受記者采訪時,李亦潔正在排練場和演出團隊進一步打磨《青衣》。23日—24日,江蘇省原創現代京劇《青衣》將在北京大學連演兩場,由此拉開《青衣》進校園演出的序幕。

傳統藝術,如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作為《青衣》的主演,李亦潔說,“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和京劇離得遠,是因為他們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過一部京劇。《青衣》演瞭20多場,我們就是通過舞美與表演上的創新,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發現京劇之美。”

在李亦潔看來,好作品是最好的推廣者。“京劇的傳承和推廣,並不是要求每個人成為專業的欣賞者。手眼身法步,那是對專業演員的要求。普通觀眾,對戲曲文化、劇種知識,能瞭解知道就好,能學一兩句跟著唱唱就是錦上添花瞭。”她感到特別欣慰的是,“以前是老人帶孩子看戲,現在是孩子帶著大人一起看戲、學戲,觀眾隊伍一下子就擴大瞭。”

忙碌是李亦潔這幾年的常態,但作為梅派青衣,她樂在其中,“說實話,現在做事已不是為瞭獎項瞭,我們就希望京劇在我們這一輩人手裡能夠傳承下去,能夠有所創新!”

與時代同行,才能讓京劇藝術永葆青春。李亦潔解釋說,台中南屯家電行推薦“梅蘭芳先生是創新的先行者,正是他的探索,才讓京劇的舞臺更加寬廣。但他也始終強調,‘移步不換形’。再怎麼變,根一定要是京劇的。”

任潔 跨界融合,讓古箏奏出時尚音

在南京,提起古箏,人們腦海中總會出現一位女性藝術傢:任潔。中國首位金鐘獎與文華獎的雙料冠軍、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任潔擁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人生履歷。十多年間,她身兼台中電器行推薦多職,在不同身份中自由地轉換著,青年演奏傢、教師、導演、女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傢有二寶的幸福媽媽。接通記者電話時,任潔剛剛乘飛機抵達臺北機場,這個三八婦女節的晚上,她將給臺灣的觀眾帶去一場精彩的古箏音樂盛宴。

6歲開始學習古箏,和古箏結緣超過30年的任潔,目前已經舉辦過兩百多場演出,任潔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一年演出四五十場,差不多每個星期都有演出。”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古箏,2008年,任潔創立瞭墨語古箏樂團,不僅在專業領域獲得瞭古箏重奏的最高獎項,還在跨界融合、引領時尚方面做出瞭先鋒性探索,逐漸打造出具有江南風格、中國氣質、當代風貌的古箏音樂品牌。

任潔這些年一直在身體力行的事是,用一些新的藝術形式向觀眾展現古箏的魅力。2017年,在國傢藝術基金資助的古箏類項目《箏語詩畫》的演出中,任潔進行瞭大膽的探索與嘗試,將古箏和流行音樂進行瞭跨界結合,並加入電子配樂,經她的改編,古箏演繹出的古老民歌變得時尚鮮活,富有時代氣息。

在古箏演奏時,任潔大膽采取瞭站立式彈奏的方式,將肢體語言和音樂表現合二為一,這一舉動被外界標榜為“時尚古箏”。在她看來,做一些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傳統音樂,這也是一種傳承的方式。“我想讓大傢知道,古箏並非大傢印象中的古老厚重,它可以和書法、舞蹈等各種藝術門類相結合,變得時尚而有活力。”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古箏現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她告訴記者,今年江蘇省藝考,古箏報考人數已超過瞭鋼琴,成為瞭大眾最受歡迎的民族樂器。“我希望江蘇古箏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成為中國古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徐新華 現實題材創作要融入當代思考

這個三八婦女節,徐新華有點忙,好幾個本子都在手上。《小鎮》拿到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之後,它的姊妹篇《小城》也於2017年底上演,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的秦腔《項鏈》也在今年元旦首演,“接下來這兩部現代戲都要加工修改,此外,手上正在創作的是一部京劇獨幕劇,還有兩部現代戲正在醞釀之中。”

《小鎮》不小。徐新華將一個變化著的社會,濃縮到有著江淮風情的《小鎮》,讓淮劇這個地方劇種台中富士通冷氣批發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她筆下的《小鎮》,讓我們看到瞭巨額懸賞在一個以道德聞名的千年小鎮激起的人心百態;新創作的《小城》,展現的則是小縣城裡的人情利益鏈與現代契約文明的沖突;和莫泊桑經典小說同名的秦腔《項鏈》,唱響的則是現代誠信之歌。關註生活、觀照現實、直面人生、拷問人性,一直是徐新華作品的關鍵詞和精神實質。她很欣賞李安的一句話:“電影不是把大傢帶到黑暗裡,而是把大傢帶過黑暗,再回到陽光底下,你會明白該如何對待生活。”電影如此,劇作亦然。也正因如此,徐新華的戲劇創作對這個世界和時代充滿瞭溫情和善意,即便是揭示人性復雜的《小鎮》《小城》《項鏈》,亦是著意實現人性的救贖和道德的回歸。

徐新華認為,江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人文歷史,這些都是戲劇創作的富礦。近年來,江蘇的戲劇創作成績斐然,有著一支人數眾多且穩定的編劇隊伍,在全國極為罕見。其中,女性劇作傢群體占據瞭半壁江山。“隻要沉下心來,江蘇女性劇作傢一定會大有可為。”她說。

《小鎮》獲得文華大獎,促使徐新華有瞭更多思考:現實題材創作如何融入當代思考?如何創造出既有生命質感又有現代理念、具備精神引領的人物形象?如何在現代戲舞臺上有機傳承傳統戲曲技藝?她說,“我們需要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也許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必須努力,因為,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新華日報記者 陳潔 顧星欣 馮圓芳 董晨 王慧策劃 薛穎旦)
arrow
arrow

    hxt155ht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